工师团讯

【基层团讯——教育科学学院】“品读经典”大讲堂——《论语》

作者:浏览:时间:2023-04-17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部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科学学院积极响应学校 “阅读中华,悦动青春”大学生“读书月”活动的号召,深入推动广大青年学生读书行动,于2023年4月11日开展“品读经典”大讲堂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读书环境和学习氛围,推进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校园文化建设。

此次“品读经典”大讲堂活动第一场的内容为《论语》讲解,由青马工程谭增军担任《论语》主讲人。在主讲人的引领下,教科学子深入走进《论语》世界,共同品读国学经典,感悟人生哲理。

走进《论语》

《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作为影响我国颇深的儒家经典著作,其文学价值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作为我国的重要文化遗产,《论语》发挥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是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论语》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其核心思想便是“仁”。

品读《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其中,“学”指的是学做人之道,“习”讲究的是实践,陈鹤琴曾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这也就意味着学习不能单纯地学习书本知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朋”指的是知己、志同道合的人,对于知己的限定范围,即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以是时间上的,比如孔子曾经周游列国却不得志,而现如今孔子的思想却广受推崇。“人不知而不愠”,其中的“愠”指的是怨恨,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不怨恨、恼怒,不就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在《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孝”的内容,例如“子游问孝、子夏问孝”等等。孝,指的就是爱,包含赡养父母、尊敬亲长,是君子的良好美德。弟,即指“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为人的最高精神境界,一直贯穿《论语》始终。

学生感悟

在今天“品读经典”大讲堂中,通过谭增军学长对《论语》的讲解,使我对《论语》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谭增军学长所讲的句子中,我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感悟较深。

学习一种自修的过程,学会知识后不断温习,不是很令人开心吗?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从“学”到“习”的内化应用,不要着急一步到位,不要急于追求结果,实践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这是自省和成长的过程。勇于接受新问题,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将学习和实践充分结合起来。

——教育学2242付玉玲

“仁”是儒家世界的根本,以仁为本是儒家的价值选择。孔子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仁”,如果说“君子”是孔子追求的理想人格,那么“仁”就是对待他人的最高标准。

想知道一个人有没有“仁”,就看他如何处理与别人的关系。透过所爱的人可以爱全世界,一个人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他就会爱老师爱同学爱邻居,从而扩展到爱全世界。也就是说,当我们和善地对待亲人,久而久之,就养了一个好性情,与他人相处时,就会和睦。社会关系处理得好,日子就会顺畅。反观身边大部分朋友的烦恼,都是人际关系不如意所致。如果可以学习孔子“仁”的思想,并坚持不懈地实践,很多的烦恼都可以避免。

——教育学2241古丽

活动总结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经过历史积淀而流传下来的经典,往往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蕴含着丰厚的人生哲理和人文内涵。希望广大教科学子能够坚持阅读经典、品味好书,在心中长燃一盏文化明灯,继续学习先贤思想,品经典之韵,会成长之要。

共青团吉林工程师范学院委员会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凯旋路3050号

邮编:130052

传真:0431-8179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