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和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精神,根据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印发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和《学联学生会组织改革方案》,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共青团工作和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青年学生工作的重要指示。立足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着力解决脱离青年学生的突出问题,依照共青团“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工作格局,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活力,着力推进组织创新和工作创新,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学生按照党的要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贡献。
(二)基本原则
1.牢牢把准政治方向。紧紧依靠学校党委领导,自觉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共青团改革的各方面、全过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运动方向,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坚定跟党走。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深化以青年学生为中心的改革,把准青年学生脉搏,了解青年学生心声,坚持服务青年学生的工作生命线,让青年学生当团学工作和活动的主角,问需问策问效于青年学生,使高校共青团深深植根于青年学生。
3.突出重点聚焦问题。紧紧围绕提升共青团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扩大工作有效覆盖面,抓住脱离青年学生这一本质问题,着眼根本,立足长远,着力破解制约共青团发展的思维定势、重点难点和体制机制问题。
4.统筹推进上下联动。着眼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既坚持全面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和推动,又发挥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推进改革的生动局面。
(三)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一基本要求,突出基础制度创新和组织活力提升,建设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的高校共青团,巩固提升在全团的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地位和作用,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学生取得重要成效,工作有效覆盖面不断扩大,组织吸引力凝聚力不断增强,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广大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
二、改革措施
(一)改革优化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1.完善机构设置。校团委按照思想引领、素质拓展、权益服务、组织提升等工作任务,在以往组织部、宣传部两个职能部门的基础上,实行“职能部门+中心”的机构设置,增设青年理论研究中心、报告厅管理中心、校园风新媒体工作中心;分院团委可参照校团委机构设置、结合同级党组织的工作部署、根据工作实际合理设置和调整机构。各分院团委统筹所辖单位本科生、专科生的团建工作,重在发挥团组织、引领、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职责,按照各类人群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指导团支部开展活动。
2.推行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师生制度。落实全团“常态化下沉基层”“向基层服务对象报到”“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等工作要求。实行学校专职团干部做到“1+100”、“4+1”和“七个一”。即校院两级专职团干部每人每年至少与100 名青年面对面进行经常性直接联系对话。“4+1”即校团委专职团干部实行每周 “4+1”工作制,4天在校团委工作,1天在分院参与基层团支部工作。“七个一”即校院两级专职团干部每人每年直接联系至少一个团支部,指导一个学生社团,讲授一次团课,参加一次志愿服务活动,带队一次社会实践,参与一项共青团工作课题研究,帮扶一名特困学生。成立我校“青联委员会”,成员由我校青年老师代表、团委专职团干部及部分学生代表组成,使青年师生及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共青团工作的设计、决策、实施、评议全过程,定期以多种形式召开面向全校青年师生的恳谈会、通报会等。
3.构建扁平化和项目化的工作机制。对重点工作实施项目化管理,明确校团委、分团委、团支部等不同层级团组织的核心任务,畅通信息传递渠道,实现工作审批、任务下达、信息发布等有效扁平化,注重运用网络和新媒体技术推动工作;对涉及全校青年团员的专项工作进行研究、指导和谋划,制定校级层面的工作方案,同时也接受二级团组织、团支部和青年团员的咨询和建议。打造学校共青团特色品牌,深入实施“五爱教育工程”,重点挖掘“四信四进”、“与信仰对话”等项目内涵;促进“挑战杯”、“创青春”、“三下乡”、“三走”等项目的规范运行;科学设计“五四创先争优表彰”等学生荣誉制度,形成健康向上、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制度和规范建设,围绕学校党委和行政年度工作要点和上级部门重要会议、文件的部署,制定《共青团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细化工作举措并定期跟踪督查督办。实施团学工作双元评估体系,从团学工作供给侧维度,“自上而下”围绕学校共青团工作重点,由校院两级团委开展自评工作,整体掌握团学工作的开展程度和效果;从团学工作需求侧维度,“自下而上”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考察广大青年师生对团学工作知晓率、参与度和满意度。重视评估结果运用,将评估结果作为各级团组织和团干部绩效考核、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改革健全基层组织制度
4.构建好党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构建好“一心双环”组织格局,以团委为核心和枢纽,以学生会组织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主体组织,以学生社团及相关学生组织为外围延伸手臂。推进学生会组织深化改革,依法依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团委履行对学生社团的主要管理职能,支持引导学生社团规范发展;校级学生会组织明确1名主席团成员负责学生社团工作,社团的学生负责人由校学生会负责学生社团工作的学生兼任。按照《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学生社团管理,完善学生社团的章程建设,规范学生社团的成立、年审和注销制度,构建多层次社团发展模式,形成品牌社团扩大影响、特色社团打造精品、普通社团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
5.落实和完善团的代表大会制度。严格执行校级和分院团的代表大会定期召开制度。校级团代会每5 年召开一次,院级团代会每3 年召开一次。力争2018年年底覆盖面实现比例不低于70%的目标,在特殊情况下,经同级党委和上级团组织批准,可以提前或延期举行。增强代表性,提高团支部、非团学干部的团员学生和青年教职工的代表比例。畅通代表参与渠道,推行代表常任制、提案制和大会发言制度,建立团组织定期向团的常任代表报告工作和听取意见建议的制度。坚持团内民主,推行和落实团支部直接选举,校级和院级团组织探索在经党组织同意的提名人选中差额选举产生委员会成员和书记、副书记。
6.巩固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深入实施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每年年末开展“活力团支部、魅力团支书”评选活动。在2017级新生中推行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探索实行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或团支部书记兼任班长的制度。巩固现有班级团支部建设成果,探索公寓建团、社团建团、实验室建团等“多种模式、多重覆盖”的团建创新机制。
(三)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7. 完善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工作体系。着眼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遵循青年学生成长和思想教育引导的客观规律,改革创新思想引领工作面向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精神需求、不同时期教育需要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工作体系。创新实施以“主题团日”为载体的日常思想教育,科学构建内容体系,定期发布教育主题,施行“学校规划+分院推动+辅导员、班代指导+团学骨干带动+团支部具体设计和组织实施”分层次的推进方式。扎实开展“青马工程”、“五爱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月”、“砥砺奋进的五年”等专项思想教育活动。在“五四”、“一二•九”等重大节日纪念日和重要时间节点,创新开展各类形式新颖、感染力强、教育效果好的大型思想教育活动。结合青年学生乐于在网络聚集的特点,抢占网络阵地,创新内容和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8.深入推进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找准定位、彰显价值”为理念,借鉴“第一课堂”的做法,加强与学校相关部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以及社会机构合作,科学构建共青团“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各分院要着力推进此项工作,使此项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从工作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整合拓展,客观记录、认证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经历和成果,促进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
9.完善学生权益维护工作机制。推进服务型团组织建设,关注校园弱势群体,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对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问题、人际沟通困难、上进心不足及就业困难等学生群体的联系和帮扶。依托团支部、班级、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团学组织,采用新途径、新方式收集学生动态,反映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通过“青联委员会”、“青年之声”等平台,及时关注和推动解决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发展等方面的普遍性利益诉求,面向毕业生群体中重点开展毕业就业指导、婚恋情感指导等工作。
10.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按照“加强平台体系建设、加强功能内容建设、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推动与重点工作整合、推动强化工作保障”的思路,统筹建好网络工作队伍,依托“校园风新媒体工作中心”,打造微信、微博、网站等新媒体阵地集群,提升新媒体运用能力和水平,研发和推广优秀内容产品,加强网络文化内容供给,加快我校共青团互联网战略转型,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工作战略理念和整体格局。
(四)改革完善团干部选用培养制度
11.改革团干部配备考核管理制度。打造专职、挂职、兼职相结合的共青团干部队伍。在校院两级团组织,普遍建立从青年教师中选任至少2名兼职或挂职副书记、从学生中选任至少2 名兼职副书记的制度;校院两级挂职和兼职副书记的比例不低于50%;挂职、兼职干部不占编制,不完全对应行政级别,挂职干部只转组织关系、不转行政关系,承认挂(兼)职干部的任职经历;加强对团干部的选配管理,抓好工作考核,保证基层团干部有足够精力投入团的工作,在考核过程中融入青年评价,加强对考核结果的运用。
12.完善团干部培养培训使用制度。从严选拔和管理团干部,建立团干部培训制度,注重团干部在理想信念、党性作风、团的业务能力、新知识新观点新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多种形式轮训全校专挂兼职团干部,争取在4年内轮训一遍,分院团组织要定期对本单位所属的团干部开展培训和交流。每个团干部无论职务高低,都要作为普通团员编入一个团支部,带头讲团课,带头参加团的组织生活,在组织和参加团的活动时必须佩带团徽。围绕共青团工作中的重大课题,以及青年学生的新特点新需求新趋势,积极组织参与工作理论课题研究,为团干部职称晋升、职业发展、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搭建平台。坚持严格要求和关心培养相结合,结合团干部绩效评价、能力特长等,逐步完善团干部校内转岗和校外流动的制度安排。
(五)改革强化保障支持
13.优化加强党建带团建机制。将团的建设纳入学校党的建设总体格局,团建与党建同规划、同部署,将共青团工作作为检查考核学院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占比不低于10%。学校党委明确一名副书记分管共青团工作,学校行政明确一名副校长联系共青团工作。学校党委每年至少召开1 次专题会议研究共青团工作。校团委书记为党员的,作为校党委委员候选人提名人选。完善团组织“受同级党组织领导、同时受团的上级组织领导”的双重领导体制,同级党组织确定团组织主要负责人任免等事项,应事先向团的上级组织征求意见。将“推荐优秀团员作入党积极分子人选”作为我校基层团组织的重要工作职责,将“推优”纳入学校党员发展工作规划。
14. 优化资源条件保障。支持各级团组织按照团章独立自主开展工作,高校校级团委须单独设置,不得把团的组织机构撤消、合并或归属于其他工作部门。学校团委的领导职数、专职干部编制数,根据学校规模和工作需求确定,要充分保证共青团工作正常开展的需要。按照加强基层工作力量的精神,参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15号)执行,学生数在10000人以上的学校,校团委专职团干部的编制不得少于5人;10000人至25000人的学校,不得少于9人,分校区较多的学校,还应酌情增加。校团委书记按学校处级正职干部配备和管理。校团委各部部长和分院团委书记为专职干部的,按照科级正职配备和管理。学校按在校生人均每年不低于20 元的标准划拨校级团委日常工作经费,并在活动场所、设备、时间等方面对团的工作予以保障。
三、组织实施
学校成立共青团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党委副书记、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组织部、宣传部、机关党总支、校团委、学工部、人事处、教务处、财务处、体育部教研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负责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任务分解和协调监督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校团委,校团委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
本方案由学校党委制定下发,校团委及相关部门负责实施,各分院党组织指导团组织部署落实,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制度执行到位。校团委加强宣传引导,及时总结,发现和树立共青团改革先进典型,推广具有普遍性和借鉴意义的先进经验,形成经常性的工作示范,为改革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各级团组织要结合实际制定细化工作举措,及时反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稳妥有序推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