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社会实践

“青春担使命,振兴谱新篇”暨“跟着总书记脚步看吉林”2025年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作者:浏览:时间:2025-09-15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启动2025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统筹组建11支实践团队,分赴省内外多地,把思政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工厂社区,在乡土中国的大课堂里“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让党的创新理论在青年心中落地生根、在社会实践中开花结果。

校团委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校团委“青衿砺行寻红脉,碧水丹心建新功”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实践团,于7月10日至12日在吉林省集安市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实地探访老岭抗战革命根据地、鸭绿江国门大桥、集安博物馆高句丽文物展示中心、五女峰抗联遗址等方式,感悟红色吉林的精神伟力与历史厚重,调研当地红色旅游与民族文化传承现状。同学们利用专业知识创作红色宣传视频、高句丽文化文创及 IP 形象、文旅宣传海报等,大家纷纷表示要以青春智慧传承红色基因、助力文化传播,让红色精神与文化传承的光芒在吉林大地上永续闪耀。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匠心筑梦,职教兴农”实践团,于7月12日至13日在吉林省图们市月晴镇榆基村及周边区域,开展以职业教育推广与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政策宣讲、问卷调研、技能培训、红色研学、民俗体验等方式,探索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感悟红色文化传承与边疆发展脉动。

此次实践的开展不仅让队员们深刻把握了图们市边境乡村的发展脉搏与职教需求,也增强了同学们用实际行动服务吉林全面振兴的信心与决心。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跟着总书记脚步看吉林”青春逐梦实践团,于7月10日在辽源市及周边乡镇开展以“红色吉林”为核心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中,团队先后走进安石镇朝阳村民族文化展览馆,参观朝鲜族传统服饰、民俗用具等展品,开展乡村振兴知识竞答与普通话宣传,助力政策普及与文化交流;探访辽源矿工墓陈列馆,通过实物与场景复原感悟矿工抗争精神,开展主题宣讲与重温入党誓词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走进辽源市博物馆,沿时间轴梳理辽源历史,举办知识课堂与“我心中的辽源历史”创意活动,深化本土文化认知;前往养鹿官山园,学习生态保护知识并开展垃圾清洁志愿行动,践行生态振兴理念。

本次活动不仅让同学们深入触摸辽源矿工抗争的红色记忆、读懂朝鲜族民俗与本土历史的深厚底蕴,也让同学们在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以青春行动助力红色文化传播与乡村振兴。

4E9E5

艺术与设计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艺脉相承”社会实践小分队,于8月27日在吉林地区开展以传承东北抗联精神、学习吉林红色历史为核心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依托吉林从建党初期到抗美援朝时期的红色历史脉络,通过PPT讲解红色故事、实地学习等形式,让参与者系统掌握吉林红色关键节点,将抽象历史转化为具象记忆,完成从“知道”到“认同”再到“内化”的认知深化,还开展“红色故事进社区”任务,实现“理论认知”到“实践创新”的跃升。

同学们收获颇丰,深化了对吉林红色文化、革命历史的认知,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责任担当。未来,小分队将以此次活动为重要起点,持续深挖吉林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全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

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实践团,于7月9日至10日在四平市开展以红色实践教育为核心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阶段,师生开展了为期2天的沉浸式活动,参观四平战役纪念馆、中国黑土地博物馆,徒步考察塔子山战斗遗址,在实地探访中感悟革命精神。活动还从历史研学、情景体验、社区宣讲等角度挖掘红色文化价值,进一步体会到红色资源在思政育人、文化传承与校地协同中的重要意义,切实将“四战四平”精神内化于心,以实践传承红色基因、践行青春使命。

经济与管理学院团委在未来的工作中也将深化校地合作,推动红色实践教育常态化,引导青年传承红色基因,助力民族复兴。

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

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抗联路·数智行”先锋实践团,于7月5日在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前线指挥所旧址、莲花岛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以红色历史追溯与党性教育为核心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先后走进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前线指挥所旧址与莲花岛红色教育基地:在指挥所旧址,听都文学老师结合实物讲解先辈事迹,完成实践基地挂牌并重温入党誓词;在莲花岛,党员们重走抗联小径、参观东北抗联文化展示馆,通过文物与影像沉浸式感悟抗联精神。

此次活动让师生深刻认识到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与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性,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主动肩负起传承革命薪火的使命,让红色精神在青年心中扎根。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耘梦乡村实践队,于8月21日在长春、四平两地开展以农业研学、生态调研为核心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中,队员们走进黑土地博物馆,学习黑土地知识与保护技术,深化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认知;探访百万亩现代农业基地,直观感受精准灌溉、无人机植保等先进技术,并参与播种、施肥等田间管理;走进卢伟合作社,了解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模式,农业相关专业学生结合所学,为合作社种植难题提供技术解决方案;驻足四平植物园,在学习本地植物保护知识中提升生态意识,生物专业学生同步开展植物多样性调查,采集标本助力科研。

本次实践活动激励同学们深入思考如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挥专业优势,为建设现代化新吉林注入青春动能。

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印记铭·传文脉——追寻铁北历史记忆”研学实践团,于7月8日至10日在长春铁北区开展以红色传承与工业遗产活化调研为核心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中,团队采用文献研究、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挖掘铁北红色基因与工业精神,收集老党员、退休工人的口述史料;还设计沉浸式体验,如演绎历史情景剧、模拟地下情报传递,推动思政教育与实践融合。

此次活动不仅让成员们深度认知铁北红色历史与工业遗产的价值,更激励大家主动担当红色故事的讲述者、工业精神的传播者,以青春行动为铁北历史文脉传承注入活力。

新闻与出版学院

新闻与出版学院“青年炬火”文化传承实践团,于9月6日在小岭村开展以推普教学、产业融合、全媒传播为核心的“金色吉林”乡村振兴主题“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团队先调研村民普通话使用情况,形成需求报告与动态数据库;再分层开展教学,开设“普通话夜校”“电商直播工作坊”等,推动村民普通话合格率大幅提升,多人掌握直播、讲解等场景化语言技能;随后推动语言与产业深度融合,助力农产品直播销售额增长超35%,同时提升乡村旅游口碑;还通过新媒体宣传扩大活动影响力,并与小岭村建立长期合作,培育本土推普骨干。

此次活动既为村民与乡村产业赋能,又锻炼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成功打造可复制的推普助振兴案例。更激励同学们深入思考,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以语言为纽带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贡献青春智慧。

国际教育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践悟心声逐光新程”喀什学子“五色吉林”丝路青春宣讲实践团,于8月15日在喀什市开展以“跟着总书记脚步看吉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校际联合“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中,团队先赴长春、吉林市等地,围绕“金色农业、银色冰雪、红色历史、蓝色产业、绿色生态”的“五色吉林”主题开展实地调研;后联动喀什大学,通过问卷、访谈、实地观察等方式深化研究,同步制作系列短视频、主题海报等宣传素材,最终形成实践报告与“吉林-喀什”文化对比调研报告。

本次活动不仅有效提升了“五色吉林”在喀什的知晓度,搭建两校交流桥梁,更通过分享吉林乡村振兴经验为喀什发展提供借鉴,切实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学们深刻认识到青年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责任,纷纷表示将积极投身跨地域实践,以青春力量为吉林与喀什的协同发展注入动能。

研究生院

研究生院“边疆振兴青春行”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于7月6日至8日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开展以“12355为青春护航”为主题、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分学习与实践两阶段:学习阶段通过“看、听、研讨”机制,团队学理论、听专家经验、研活动方案;实践阶段深入延边一中与廉明村,开展多元心理健康讲座、38人次一对一心理帮扶,还调研青少年心理状况。

本次活动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边疆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紧迫性,大家纷纷表示要持续传递心理关怀的温暖,以专业所学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各支实践团队以红色研学铸魂、文化传承聚力、专业服务赋能,推动我校学科优势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让师生在躬身实践中锤炼本领、砥砺信仰,深刻体悟新时代青年“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与价值追求。未来,我校将持续深化实践育人体系建设,以“扎根吉林、服务振兴”为导向,引导广大青年学子以青春之力奏响时代强音,在助力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壮阔实践中,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青春华章。

共青团吉林工程师范学院委员会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凯旋路3050号

邮编:130052

传真:0431-81790066